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016-04-14  来源:e行网

“工业4.0(Industry 4.0)将提高德国的国际竞争力,保护德国制造业。”

2014年中期,笔者在一家采访企业的推荐下阅读了一份数据,上段这句话就是这份数据的摘要的结束语。这份数据的发行时间为2013年4月,是由德国工程科学院的专家编写的,其中阐述了在日本也越来越受关注的德国制造业革新概念“工业4.0”,其内容超过80页。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smart factories(智慧工厂)、additive manufacturing(3D打印机、层迭造型)等等,这份很多地方都标成粗体字的资料中,有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关键词。

但是,这份数据并没有给笔者留下让人恍然大悟的新概念印象。这么说的原因是,如果撇开“工具是什么”这一点不谈,工业4.0给人的感觉是与日本制造业常见的概念十分相似。数据中频繁出现的词汇是效率化和提高生产率。这一概念与追求彻底消除浪费的“丰田生产方式”究竟有何不同呢?

光靠阅读这份数据,根本无法弄清楚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追求的目标有什么差异。于是,笔者直接向工业4.0的“带头人”提出了疑问:“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从大批量生产到大规模订制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全球最大的汽车零件厂商博世(Robert Bosch GmbH)的董事施维纳(Werner Struth)对这一不礼貌的问题作出了坦率的回答。统管博世生产体系开发的施维纳以前曾被外派到日本,因此他对丰田生产方式也十分熟悉。

施维纳首先介绍了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相同点:「丰田生产方式是(基于实际需求的)“后拉式”生产体系。博世也采用后拉式体系,二者的原则(思想)非常接近」,这种方式并不是按照预测来生产,而是到需要的时候才按照所需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在人们熟悉的准时制(Just-in-Time,JIT)生产思想上,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是一致的。

那么,二者的区别究竟在哪呢?施维纳继续介绍说:丰田生产方式注重大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而工业4.0则是“单个生产体系”。

施维纳介绍说,在工业4.0中,不同的生产线是连在一起的,庞大的数据可以随时进行交换。这样便可以按照客户的要求,随意改变供货商和生产程序。「灵活运用包括传感器(Sensor)、软件(Software)、解决方案服务(Solution service)在内的3S体系,可以实现以前从成本方面来说不可能成立的订制生产(Tailor Made)」。德国将其称为“大规模订制(Mass Customization)”。

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的区别在于是以批量生产为基础考虑生产体系,还是瞄准单品生产。即便是在工厂里已经十分普遍的传感器和软件,如果产品制造目标不同,使用方法也会不同。可以说大规模订制和大批量生产是工业4.0和丰田生产方式的第一个不同。

超越工厂的革新

在背后为工业4.0提供支持的是咨询公司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该公司在德国对企业进行了这种概念的调查,还向多家客户企业提供了“如何导入工业4.0”的指导服务。笔者向该公司的托马斯·莱恩(Thomas Rinn)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不是很相似吗?”

莱恩一开口便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然后他详细地解释道,丰田生产方式是被全球熟知非常好的概念。世界各地的很多企业都学习了其中的准时制、广告牌(Kanban)管理等减少浪费的原则。但工业4.0并不仅仅只瞄准生产。要实现大规模订制,包括与客户的联系方法在内,很多方面都要发生改变。也就是说,与丰田生产方式相比,这是一个范围更广的大概念。工业4.0主张通过技术的使用,来实现整个制造业而不仅仅只是工厂的革新。

莱恩以耐吉为例进行了解说:「用户可以在耐吉的网站上购买完全订制的鞋子。在这项服务中,顾客订购鞋子的方式也不同(与以前在专卖店或商品目录中挑选现成产品时)。由此可以看出,工业4.0连业务的革新都考虑进去了。」

也就是说,将工业4.0提出的“制造业的革新”单纯地理解为工厂的革新、生产工艺的革新是错误的。更为合理的理解应该是,工厂及生产工艺的革新只是用来使新业务模式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因此,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的第二个区别就是“不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工厂上”。

上面是工业4.0的两位“带头人”介绍的工业4.0与丰田生产方式的两个不同点。不过,笔者在德国采访后感觉,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热度”不同。

德国目前正在推进数百个举着工业4.0大旗的项目。既有企业单独实施的项目,也有企业与研究所或大学一同开发新技术的项目。有的项目则像通信规格的标准化一样,吸引了很多团体参加。虽说这些项目也需要进行“整顿”,以避免重复研究等,但来自多种领域的参与者已经开始朝着一个共同目标行动起来了。最初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中型和小型企业也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开始以工业4.0的主人翁身份重新审视自己的业务模式。

以热情催生革新,为概念注入灵魂。德国切实地制定出了产官学联合迈向工业4.0的愿景。这不禁令笔者觉得,有些地方的确值得日本制造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