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这把火正在燃烧到多个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采用这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那么,是不是每个领域都适合共享经济呢?本文就讲一讲共享经济适用领域的特点。
在分析之前,我们先根据个体在共享中所扮演的角色,分为“单边共享”和“双边共享”。前者指的是参与的个体既是施予方(供方)又是获取方(需方),例如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玩具的场景,或者人越多越好玩的迪厅商业模式;后者“双边平台”指的是在单次供需连接中,施予方和获取方分属不同个体的情况,例如我们常见的打车模式等等。目前互联网行业提到的共享经济一般指后者,所以本文针对后者进行讨论。
在开始之前先澄清两点,以免造成误解。
1)本文观点仅针对于“共享经济适用的市场特点”这一命题。对一个市场来说,比考虑选择哪种商业模式更加重要的是市场的增长速度、规模等等因素。可能有的市场发展很快,而共享经济并不是最适合的用于占领的商业模式。而对于某些成长性一般的市场,可能共享经济比原有商业模式更有价值,但这个市场本身质量仍然不高。所以,无论怎样,作为客户需求集中体现的市场,才是是我们最应该首先关注的。
2)根据本文提供考察方法得出的适合的共享经济模式,虽然适合某一市场,但并不意味着容易操作。双边平台冷启动本身就是一件运营成本很高的事情(具体可以参见我之前写的文章),要切入一定需要有很好的策略、执行力、资源等。
观点
经过分析,我认为符合这三个条件的市场适用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
一、需求规模随时间或空间呈现明显波动性的市场
在这种波动性市场中,由于需方的需求规模以时间和空间为变量变化,因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做供方资源配置的时候,会面临先天的困难。如果供方按照需方的峰值来进行配置,势必会在需求在峰值以下的时候造成大量浪费;而如果供方按照需方的低位进行配置,又会造成大量供不应求的局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所以,市场会自发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是兼顾了成本和供需矛盾最小化的点位。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衡点只是妥协的结果,是统计上的最优解,对于需方市场来说并不是最满意的答案。当需求超出供方能力的时候,超出部分的需求的就无法被供方满足。而且,波动越大,超出部分就越大。那么,共享经济这种具有动态资源配置的商业模式,必然能够以强的资源配置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种能力是共享经济相比于传统静态资源配置的竞争优势。故而,明显波动的市场是共享经济的前提,且波动性越大,静态资源配置越“跟不上”,越适合共享经济的模式。
举个例子,用户的打车出行需求在每天是显著波动的。上下班高峰期是用车需求最旺盛的时间,中间的时间段需求弱,那么这种波动性导致固定配置资源的出租车无法应对,导致早上的时候打不到出租车,其他时间又经常有空车。这个波动性的市场就为共享经济提供了土壤。
二、相比于传统手段下,共享经济的供方能够以更低成本来为需方提供等量价值
通过动态资源配置,共享经济必然能够降低提供价值的成本,否则共享经济就失去了意义。降低成本的原因有以下两个:
1)供方提供的产品(包括实物产品、服务、信息等一切能满足需方需求的手段,下同)的边际成本更低。
产品的边际成本低,可以解决需方规模超出供方能力的问题。不管需方的需求如何扩大,供方投入的总成本是较为稳定的,基本不会出现因需求量过大而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
例如,维基百科类产品,由于其产品是边际成本几乎为0的信息,所以不管需求如何,维基百科在单次服务上不会增加成本投入。网络秀场也属于这个模式。
2)产品被尽可能多的用户拥有或易于学习获得
在相关市场中,如果产品广泛存在,就意味着获取产品的成本低,供方资源的动态配置就有了可能性。同时,不仅仅获取成本低,产品之间由于存在竞争,也会导致产品价格降低。例如,很多人都会开车并且拥有汽车,所以打车的共享模式中能够以相比于出租车更低的价格来完成交易定价。再例如,很多人都会做饭,导致“回家吃饭”这种模式能够找到一批作为供方资源的大妈们。
举一个反例。优秀医生的技能并不是很容易学习到的,而且由于被人们认可的优秀医生资源远远落后于市场需求(不符合3.2),并且医生的服务无法成为边际成本低的服务(不符合3.1),所以,医疗领域的共享模式是很难成立的。很直观的解释就在于医疗资源是供给侧受限的资源,不存在共享的前提。所以,相比于医患之间共享模式,如果某个创业项目能够帮助快速扩充医疗资源,将会更有价值。
顺便提到一个技巧:对于不满足这两个点的商业模式来说,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进行修改,从而把成本降低。例如,把产品IT化可以降低边际成本,降低产品的学习门槛可以使供方用户更容易掌握。这涉及到对产品形态的改变,在同样满足需方需求的情况下扩大供给侧空间。
三、供方和需方之间粘性差,之间不易形成强连接关系
对于一些共享经济模式,其供需双方交易的产品不具有高度个性化,需方的需求能被任何一个可提供的供方满足,资源动态配置能够为需方提供良好的供方空间,则共享经济的平台价值能够充分发挥——这种情况下,需方在意的是产品本身,而不必关注提供产品的供方个体。反观之,如果供方容易形成对于需方的忠诚度,则有可能威胁到平台的价值。供方可能更倾向于把平台看做发展客户的手段,而非持续提供价值的工具。
以下两点会影响“供需双方粘性”:
1)产品的标准化
这点毋庸置疑。产品越标准化,衡量维度越少,需方就越容易聚焦于产品本身,也不必花费较高的成本进行交易决策。
例如打车服务,其产品本质都是把一个物品(或人)从一个地点送到另一个地点,供方主体没有很大的空间在这个产品(即运送服务)上施加自己的个性化印记。虽然对于物流服务来说也是基本如此,但是由于单次物流服务的环节比单次打车服务更多,因而会增加包括时间在内的不确定性,因而产品的标准化不及打车。这是由于产品本身的特点造成的。我们看到很多商业模式中,供方努力提高产品标准化,就是为了保持用户体验的一致性。
2)供需双方的信任建立成本
某些产品的交易需要信任成本较高,其后果不仅是完成首次交易“破冰”门槛高,而且在后续交易中需方更换供方主体的成本会阻碍选择新的供方。试想某个虚拟的共享经济平台“接送邻居的孩子上幼儿园”,虽然产品维度少标准化程度高,但是由于单次交易需要极高的信任成本,导致供需双方之间一旦连接成功就会形成很强粘性,不适于共享经济。
除了以上三点以外,我还总结了辅助考察因素,诸如用户体验反馈时长以及连接成本等。但由于其适用面更广,和共享经济的相关性不够强,所以不做深入分析。
案例分析
案例1: 办公共享
典型项目:优客工场、SOHO 3Q、各种众创空间等
介绍:
优客工场致力于打造中国最温暖的创业办公、人脉社交与服务生态圈。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开通办公区域,入驻企业200多家。
分析:
对于这种模式,需方的需求规模持续增长,并非明显波动性存在,本文第一点“需求波动性”不能很好满足。供方产品是被改造为适合集中办公的场地,仅对于地产商和物业等资源持有方满足第二点“容易获得”,对于其他人并不适合。而供需双方的粘性较强,不符合第三点。
我们深入一步就会看到,其实现在所谓的“办公共享”,其主要对于小型创业团队轻量化、碎片化的特点。由于在创业大潮中急剧出现大量创业团队,碎片化办公空间的市场需求急速增长,催生了“微型团队联合办公”这种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对于办公空间的更高效利用,从办公空间上来看和“共享”关系不大。
虽然办公空间无法实现真正的“共享”或者“动态资源配置”,但这类共享办公空间往往提供了其他共享空间(会议区,休息区等)以及公共服务(打印,云存储等各种企业服务等)作为其产品的一部分,增加了产品的共享能力,从而更加符合本文第二点——“更低成本”。
结论:
目前办公共享的核心产品仍然是办公场地,因而无法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共享经济。只有当供需双方的产品核心逐渐迁移到其他产品的时候,才可能更加适用于共享经济的理论。
案例2: 驾培服务平台
典型项目:趣学车
介绍:
趣学车是是一款致力于优化学车、驾考体验,为学员、教练和驾校搭建了一个全方位、一站式的服务平台。趣学车平台上,带车教练可以通过挂靠驾校的方式为学员提供培训服务。趣学车作为较早得到融资的驾培平台,上线以来获得快速发展,目前已经开通多个城市。
分析:
学车需求呈现明显波动性,周末比平时的学车人多,而且有明显淡旺季。这符合本文的第一点“需求波动分布”。从供给侧来看,全国的具有培训资格的教练大约是60多万,满足学员需求绰绰有余,普通人经过培训也可以考试获得教练资格,更为供方的冗余性提供了保障。这样,本文第二点“更低成本可能性”中的“产品被尽可能多的用户拥有”特点得以成立。从第三点来说,学车培训服务是可以被标准化的服务,并且学车一般为一次性消费,所以学员更容易关注平台所提供的产品质量,而不必仔细衡量教练之间的个体差异,因而也是比较符合的。
结论:
趣学车平台的“一对一教练”符合共享经济模式的适用点,适合共享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