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从商超便利店切入社区生活O2O领域的项目很多,市场上以“京东到家”为首,“天猫超市”,百度的O2O布局,以及“有米有”“爱鲜蜂”等创业公司......笔者在巨头公司和创业公司都有过工作的经历,都是做商超O2O便利店的项目。在新京报举办的以“O2O风口与陷阱”为主题的一个大会上,王功权老师说O2O的两个O是非常关键的,特别是商家这个O,平台就是中间的to,所以平台两头的O就显得格外重要。那么我先从商家的角度阐述一些观点。
马云十年前说要把所有的超市商场打败,可是现在来看并没有,反而马云的态度从打败变成了合作,阿里与苏宁的联姻就是映证。说明中国的零售市场是巨大的、多样化的、地下扎根非常深的一个行业,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甚至要花几十上百年的时间来完成颠覆。从行业的成熟度来看,零售业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一个古老的行业,互联网是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才萌芽的,我的观点是互联网绝对能够改变这个行业的,现在探讨的是怎么做才能达到这一个目标,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事情,能够达到这一目标的公司也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公司。那么一个新兴的行业是如何打败一个拥有古老历史的行业呢?
商家,首先它们是非常需要一个线上的平台来获取和巩固用户,来挽回被网购抢去的那一部分消费者,这一部分消费者的比例是百分之六十以上,未来肯定会有所下降,目前做的事情就是这个。但遇到的问题就是多数商家老板们不懂互联网,互联网的模式与他们非常熟悉的传统市场的模式完全不同,老板们对于它们非常陌生,不知从何入手。所以造成一个现象有无数的平台他们去找商家,商家老板们也非常乐意接受,但表现出来的一个态度就是商家希望这些互联网公司帮自己一手操办这一项目,自己只管收钱,其它的一概不管,因为他们也不懂。但不管是线上往线下走还是线下往线上走,单靠一方面来努力是做不成功的,必须两方面挽起手一起走的。那么商家必须和与自己合作的这个平台达成一个非常良好的沟通程度才能充分利用出互联网的优势来达到利益最大化,讲白了就是商家要为用户提供出更好服务,贴合互联网用户的消费态度,和与自己合作的O2O平台齐头骈进,一起探讨。
商铺正在面临洗牌,对于用户的态度要改变,才可能继续经营下去。中国现在的市场环境是商家过多,特别特别的多,部分城市人均的购物面积达到了三平方米左右,就是说超市商场过剩,没有那么多消费者来消化,自然就会导致商铺倒闭关门之类的情况。如果现在互联网这一浪潮再不抓住的话,趁早关门,留点养老钱,好好享受下半生的生活吧。十年前大家只要开店就赚钱,那个时候消费者老百姓有钱,商家不愁没顾客,所以对消费者的态度可想而之。但渐渐地商家多了,以前一个小区只有一个超市,现在有好多超市,还有淘宝这个大超市,顾客被分散了,流水低了。对顾客的态度不得不喊出“顾客就是上帝”这样的口号,喊虽然喊了,可很多老板看不到这一趋势,体会不到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只是看到别人喊自己跟着喊,不知道具体为什么要喊,所以落地实际做的时候没有做透彻。就是说现在消费者是无比重要的,商铺里的顾客对你服务的评论是非常重要的,可能他邻居朋友听到不好的讨论以后也不去这家商铺了,这也是互联网里面的一个重要的点。
现在的创业环境是非常好的,资本寒冬过去马上就是春天,这一阶段是商家接受并理解O2O的时期。可以这样说之前的O2O创业公司都是大多过都是送死的一批人,它们做的是把O2O的概念在市场上炒热了,炒出来的菜最终是美味还是炒糊的,在我看来大多数应该是炒糊的。包括“饿了么”“美团”这样的公司都有很大的可能被后面出现的公司迅速地打败,因为整个O2O创业还处于萌芽的阶段。
O2O领域的创业者们一定要明白一点,在O2O这三个字符中,你只是“2”,两头的“O”分别代表的是商家和用户,他们都不是可控的。用便利店来举例子,北京有六万到七万家便利店,其中连锁加盟的只有三千家左右。其实加盟的话有很多好处的,首先进货方面就能拿到一个非常低的价格,甚至还会提供一些非常好的设备之类的。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自营这种方式来经营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选择加盟会有约束,人人都想自己完全掌控自家的店铺,那你拿什么筹码来打动商家与你合作,并能够建立非常好的合作关系,让商家自主花时间和精力来与你一起打造这样一个平台。为什么呢?你合作的前期这些商家一定要是你O2O平台的铁粉,否则如何来吸引更多的商家?总之就是O2O其中的O是不可控的,要让其非常主动的与你合作,让他觉得只有靠你们才能赚到钱,而且不能给他太多的约束,要不然合作会走不长远,它们会与你的对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