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底至8月中旬,花费了2个月时间(中间有半个月休息)做全国社区企业调研,大致看下来,得出几点认识:(1)做全国平台难,诸侯割据是常态;(2)平台内容一样,切入点不同,切入深度不一,看谁家锥子的尖儿更明显,说的故事更动听;(3)求广、求量、求轻是社区综合平台三大坑。
坑一:单纯追求城市覆盖数量
在我走访的多家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喜欢拿自己覆盖多少城市说事。追求城市数量的背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一是在这个城市实际占据了多少小区,还是仅仅在那里有一两个网点?占据的小区活跃用户比例达到多少?二是进入到这个城市用于拉新推广烧了多少钱,转化率多少,投入产出哪头更大?三是这个城市总体消费水平和互联网意识如何,能不能支撑起平台在当地的正常运转?四是有没有在当地的核心门槛,辛辛苦苦教育了大把用户,如果巨头含着现金进来,是不是立刻拱手相让?
当然我知道创业者不容易,为了融资,迎合投资者对数据的要求,因此追求城市数量很容易理解。在O2O领域,一直以来“唯快不破”是制胜法宝,快速覆盖城市,快速建立数据,快速取得融资,在竞争者还没有完全拉开阵势前,己方已经粮草充足,只待大干一场。但“快字诀”在社区服务这块行不通,地域属性和大量的非标服务,决定了这个平台很难快速复制,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的某个点做快速复制,但平台上的服务内容无法快速复制,或者就根本无法复制——本身这些服务内容就是一个一个独立的服务商户组成,平台不是他们的根,只是众多渠道中的一种。
坑二:单纯追求服务广度
平台需要有内容,没有内容引不来用户。内容不仅分种类,还分优劣。社区平台囊括社区周边吃穿住用行,简直就是一个小区里的门户。说它小,覆盖小区用户少,说它不小,跟门户比,量不大,但也五脏俱全。为了留住用户,增强黏性,平台需要引入大量长尾服务,服务内容广了,就相当于商城上的SKU多了。为了降低运营成本,就只能做简单的信息对接工作,至于服务品质就全仰仗服务商了。
于是一种声音出来了:依靠用户评价筛选商户。
第一,得有用户愿意评价。第二,得有多少评价数量才能形成评价数据库。第三,需要多长时间能积累这么多的评价。第四,如果用户使用一次不爽一次,流失一次,一个小区有多少用户供你做小白鼠。或许等到评价数量够了,用户已经走光了。再或者就是好不容易盼到一个评价,是差评,立马换商户,一锤定音,商户觉得冤。再再或者,换了几个突然发现周边没有可换的商户了。舍近求远乎?
坑三:单纯追求轻资产轻运营
本钱不多故求轻,无可厚非。如果寄希望于轻平台,低成本运营,还想快速获取大量用户,尤其做社区服务这块,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社区服务不能算做一个行业,它是行业的集合体,比单纯做一个行业还要难得多,怎么轻得起来?技术不是社区O2O的门槛,运营才是。怎么把商户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提升起来,怎么把用户的需求充分挖掘并能做到及时满足,这才是社区服务核心的环节。围绕两个“怎么”就不是个轻资产轻运营的事儿。
当然,还会有声音出来辩解:先轻,因为没钱,做个雏形让投资人砸钱,然后烧数据,然后引更大的钱主,再烧更大的数据,再找更更大的钱主……。当然,这么想也没问题。不过打算这个钱烧到什么时候?全国这么多城市,这么多小区,一个城市一月烧500万才能勉强拿下的话,准备烧多少城市多少年?
总结或者破坑之法
社区综合平台说穿了,它就是一个集市。集市需要占场地,集市挣得钱一部分是商户的租金,另一部分是商户的押金流动产生的收益。集市有管理人员,对于问题商户会被赶出去,对于问题用户会报警处理。集市的管理者不仅是秩序的维护者和规则的制定者,还要考虑用户的交通便利状况,看看卖的商品是不是用户日常用的,看看哪些区域集中什么样的商品合适,看看怎么统一帮助商户解决发票问题,商户的仓库保管需要有集市的工作人员负责整体照看,商户的展示柜是否方便摆设需要集市管理方负责设计、调整和维护。
社区平台不是简单的牵线搭桥,牵线搭桥距离集市的目标还远得很。把社区的集市搬到用户手中,用技术抓几个地址几个电话没用,一个小册子都比你精致。做社区黏性到底做什么?首先是平台的使用价值,其次是平台要有精神依托。使用价值分两层:有没有用和好不好用。有用,是在平台上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好用,是不仅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而且还响应及时,服务周到。精神依托就是集市的人气:人气旺,商户就多;商户多,用户就多。社区平台的人气要让用户能看得见,以前PC端有BBS,人们能看到大量新帖,看到大量更新帖,这就是PC互联网的互动。移动互联网也要有互动,要把端口对接到各个社交平台上,不只是分享,还要免注册的评论并有奖励,要让用户看得见人气!
人气和商户管理,“管”是游戏规则维护者,“理”是商户生意要理顺通畅。社区的人气和商户管理只能一步步来,步步为营才是社区平台的终极大法,慢就是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