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互联网+”:创新和供给视角
2015-05-14  来源:和讯科技

新常态下,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以投资和人口红利为支撑的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转型,走创新发展之路,而“互联网+”实质其实就是通过创新以改变传统的供需关系,因此,在转型中“互联网+”被认为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作为经济发动机的中国银行业要顺应趋势推动“互联网+”的发展,助力实体经济。

“互联网+”推动创新机制深化和中国经济转型

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提出了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人均产出增长率最终等于技术进步率,创新速度决定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的必然选择,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创新激励机制的有效程度决定了国家之间的竞争力。

互联网推动创新机制的深化,推动万众创业。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近40年,中国依靠模仿、进口和整合前沿技术在较低的研发成本下实现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模仿和整合等手段是一种低级别的创新。未来要想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站在更高的位置中国就必须进行更多的原发性创新,在未开发领域投资进行研究开发,原发性的创新投资高、风险大,势必要求构建与之相符的新激励体制和模式。互联网被认为是构建新的创新机制和模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因其具有如下一些特性:在技术层面,互联网能为创新高效的提供相关知识和信息;在体制层面,互联网相较实体世界繁文缛节较少、其产物-信息是自由流通的,同时互联网精神的核心是开放。

创新机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正向刺激,二是降低风险。在正向刺激方面互联网有助于借助所谓虚拟世界打破地区和行业的壁垒,减少人为的价格和监管控制,为创新产物创造有利的竞争环境;实现迅捷的信息流动,有利于促使资源从落后的、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更快流向创新的、更有效率的部门;互联网的开放精神也有利于企业家才能的释放。在降低创新风险方面,以往创新能否获利往往只能通过市场进行最后且唯一的检验和校正;借助于互联网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创新产品在开发阶段就能跨到技术的最前沿,评估产品创新度和未来的竞争力从而不断校正方向,大大提高了创新最后投放到市场成功的概率。此外,互联网还有力地促进了创业和创新的融合,特别是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创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互联网对个性化需求实现“+”、对低效供给实现“-”,从而推动实体经济升级。中国目前的经济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从供需静态方面来看,低效供给过多,有效供给短缺;从动态方面来看,创新力弱,对落后产能淘汰速度较慢。我国经济重实物产出数量而轻质量,创新在GDP中占比微乎其微。因此中国经济转型更多是指对供需结构的调整,这种调整包含“加”和“减”两方面的工作:“减”就是减少过往政府主导的低效供给,“加”就是增加对应个性化需求的有效供给。个性化需求更新很快,从而保证了创新性供给面对的市场是巨大的,经济发展将建立围绕这种质量上的更替而开展的新模式,而不再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减。

“互联网+”恰恰具有这种上述要求的调节结构的“加”“减”两面性。如果不能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单独谈互联网本身对经济的作用并不大。本世纪初美国的互联网泡沫还使人记忆犹新,造成泡沫的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将互联网放在了需求端并与其他需求无差别地并列,这样一旦对互联网需求的供给过剩,则泡沫必然破裂。而“互联网+”中的“+”是指互联网要建立在实体经济之上,作为供给的反馈环节推动供给端的创造性再造,这样互联网才不会形成泡沫,而是与实体经济形成良好的正反馈一同提升。“互联网+”的减法是指创新的破坏性,即通过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实现消灭旧有低效产品,持续进行经济重构与资源重新配置。“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结合产生的加减法还表现在体制上,即,减少的是越位的监管,根据统计,在美国监管和执行成本比例为1:20,互联网促进了监管的改善降低了执行成本;增加的是市场活跃度,对创造、生产的激励。

因此,“互联网+”是信息世界和实体经济对接的桥梁,通过控制这座桥梁就能抓住关键,利用它根据经济的需要做加减法,从而控制实体经济的走向,达到短期淘汰低效率和过剩,长期满足个性化的需求的目的,并利用“互联网+”对实体经济和创新起到总杠杆的撬动作用。

互联网金融本质必须与实体经济结合,创新性地促进供需结构改善

银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生产力和交换发展的产物。银行之所以能低成本借入货币高价格借出而获利根本的逻辑是信息不对称。就银行经营的风险来看,没有信息流动就没有风险,更确切地说是信息不对称才产生了风险。作为一次信息革命,互联网不可能不给依靠信息而获利、发展的银行带来根本性的影响。

从供需看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对于互联网金融目前有两种典型的理解,分别以银行和互联网公司为代表。银行一般认为互联网是传统业务的手段,业务是核心,需要银行过滤业务的风险;互联网公司认为货币的持有者和消费者将互联网作为买卖的平台,因此经营好这个平台是核心任务,而风险可以通过市场自行过滤。

以上两种认识各有其合理性。从社会的整体发展趋势来说,目前我国经济转型倾向于强化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为供给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实践平台,包括金融在内的各行业,在“互联网+”的粘合下更多是为推动创新和供给效应的实现。过去为了进行基础性建设,金融的供给和消费中心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对个人金融供给出现了自然的抑制,银行的运营模式是与之相匹配的。未来经济发展将加大力度刺激个人消费,必须引导个人成为金融消费者,金融供给和消费将呈现分散化的趋势。金融机构应该按照小金融中心的概念开发相应的产品,而在供给经济学的理念下管制应该是宽松的、通过市场选择的,因此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更偏向于将互联网作为金融的核心。从竞争淘汰机制来看,互联网金融鼓励效率更高的金融产品和创新,淘汰机制通过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者之间的供给竞争。而淘汰一家传统银行往往意味对它的客户群体已经造成了很大伤害,伤害了实体经济。社会倾向于向选择损失小的方式进化,实践也证明,传统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目前并没有处在领跑地位。

在供给经济学的主张下发展,互联网金融将呈现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通过网络货物的买方和卖方能够实现直接的、高效率的、金融中介介入程度比较浅的交易;第二,买方通过互联网对接卖方,货币在信息交流中的作用最小,货币价值波动较小;第三,新的金融需求和创新的模式相比传统方式通过互联网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在更广的范围传播,得以引领潮流;第四,开展业务中的信息流通,互联网比传统方式有代差的巨大优势。

互联网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对接

中国一方面货币发行速度较快,另一方面大量的创新类和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货币的供给和实体经济需求脱节。上述企业之所以从传统银行贷款难,一是缺乏抵押物,包括创新企业的知识产权;二是其财务报表的信息不规范,无法按照银行要求反映企业情况。但是互联网公司并不认同上述观点,他们认为客户的活动只要有记录就是有价值的,包括客户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关系是真实世界的反映,问题的核心不是要求客户怎样,而是对全部信息做出正确的收集、分析就能找出客户的需求。尤其是商家一旦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商家更愿意主动展示自己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在实体经济世界的真实信用,由于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客户比实体店面要多得多,第三方的评价自然就越多,更能显示商家现实中的信用。这样通过互联网交易信息不对称大大缩小,信息不对称性的降低导致贷款成本的降低,效率的提高。如果考虑更特殊的情况,例如,通过网络买入的是货币卖出的是贷款,信息不对称缩小也意味着利息差的缩小,此时的生产效率(等同于信用的效率)也提高了。以上说明如果银行只是将互联网作为资金的渠道,而不是使用互联网将金融和实体经济连接起来,必然要求较高利差,导致低效的信用效率和较低的竞争水平。

从互联网公司角度出发定义的互联网金融在交易中起到了“最小中介”的作用,其对风险的控制力必然相对较弱,但是它们将金融与实体经济联结得更紧密,达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高。效率和风险是一对矛盾,但是在经济转型期的大背景下效率应是更优先的考虑因素。

传统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建议

重视风险控制是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但是如果不注意社会的变革潮流,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模式风险。当前银行对风险控制应在更大的范围考虑到经济转型的特殊之处并与实体经济升级结合,传统风险控制技术对当今的信息技术使用不深、要求的信息项不全面并与当前的形势有一定的脱节。银行必须改变传统思维,以前很多不能做的业务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其实是低风险和高利润的,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样的情形会越来越多,互联网就是全方位收集信息的有力武器。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背后的实质是创新和供给的哲学,这也是所谓的互联网思维的精髓,其逻辑是不同于传统的需求理论的。过去在经济和企业发展中资本具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而目前形势正在转变,只要有创新,资本自然会追逐而来。在供给经济学中金融中介的作用最小意味着利差的缩小,金融脱媒有其必然性,因此传统银行不能再仅依靠传统方式获利,而是要转变为一个对经济体提供全流程服务的服务商。

在中国还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就是互联网往往实现了赢者通吃,究其原因是中国信息透明度低,信息产业落后,而互联网相对传统世界的信息透明度要高几个量级。相比较而言,美国信息透明度一直较高,互联网的优势更多体现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网络上信息的透明度对于传统渠道没有呈现量级的分化。因此在美国互联网金融更多达到的是节省成本,其模式对传统银行冲击并不是很大。所以“互联网+”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提高信息透明度、促进信息产业的进步。要想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推动信息透明化是中国全体银行业的责任。

信息透明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但是银行必须具备并运用创新和供给经济的思想,尽力与实体经济对接,树立以实体经济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大中型银行实力雄厚可以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以电商等流通领域为入口,自己搭建平台或者与电商平台合作与中小型客户对接,通过互联网在更大范围获取客户的信息,这样就与实体经济形成了闭环,能更好的控制风险开展创新的业务。

结语

对传统业务熟悉的银行面临着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态的挑战,导致其对互联网金融有一定的抵触,或者仍停留在以互联网金融为“用”,实质上还是本着传统思维开展业务为“体”。这些认知都没有意识到互联网是一种颠覆,须知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经济供需关系,在金融领域已构建了新的信用形成范式。因此,传统银行必须用互联网的基因进行改造以顺应潮流,此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管理社会在一定程度是通过更透明的信息来管理社会,这是比经济更深刻的社会管理模式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