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的硬件为主导到如今的软硬兼备,伴随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系统集成服务正在向着产品服务化方向进化。
对于企业而言,运用了云计算不代表一定会丢掉传统的运作模式,对于系统集成商来说,这意味着着更大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系统集成商的转型之路到底在于何方?在日前举行的浪潮合作伙伴大会上,华迪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支俊辉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聚焦行业是唯一出路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系统集成服务是以典型的项目制进行运作的,尽管过去十年来,已有不少系统集成商尝试从低层次的搬运工转型到“解决方案提供商”,或者转型做独立软件开发商(ISV),但项目制模式的沉淀已经积重难返——完全集成别人的产品而没有自己的行业应用,会越来越不具备竞争力,但不抓客户、不做项目又显然无法维系生存。
华迪副总裁支俊辉表示,“过去的几年,系统集成的生存空间的确已经被挤压得很窄了,纯粹的硬件集成对客户的黏性逐渐在丧失。”
实际上,关于集成商转型的话题已经不是近一年两年才开始讨论。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由于用户在系统建设上开始提出长期的服务性,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很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早期的SI的定位价值不大,有点搬箱子或者做一些贸易类的定位,价值在丧失。所以说在这个空间挤压的过程当中,SI的转型是必需的。
“因此必须聚焦行业,要选择某些SI能够掌控的行业持续地深入做,大市场的概念可以放弃了,找到几个自己擅长的行业去做。”,“比如前段时间被阿里收购的恒生电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专注的案例。”对于互联网云计算入侵系统集成领域,支俊辉认为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只要某个行业具备足够的市场容量,一定会有寡头进入。如果某一天互联网公司做电信业务或电力业务也不奇怪。但这也并不代表什么,国家的税务行业有六七家上市公司在做,大家仍然活得风生水起。”
云计算带来的技术革命
在系统集成商转型的大背景下,技术的带来的革命对整个集成行业是决定性的。特别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解决方案的编制方式、后期的服务、运营和管理方式全变了。在向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中,如果按照传统SI的系统建设、规划的方案,用户接受不了。
比如,现在经常需在短期快速部署大量IT基础设施,满足突发性的大数据分析的需求,并且需要保证平台、数据高安全可靠性。按照传统的部署模式,上线周期会大大增加,无法在短期完成任务。另外,由于阶段性用户访问量会很高,难以准确预估,无法确定具体业务部署规模。
支俊辉谈到,“云计算的特征点就是改变了原有的整个生态圈里面作业的方式。第一是市场氛围,第二是技术概念。现在的解决方案不提互联网不行了,再往后不提移动互联也不行了,国内有很多集成商,这种全方位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很难拿出来,虽然你是虚拟化开始做起,不见得能把IaaS、PaaS和SaaS三个层次全部做全,但是用户一定是全方位考量的,这个方面集成商对技术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实现到什么程度是决定性的。”
产业的协同
当云计算、物联网这样一些新的技术形态出现以后,集成商的协调设计难度非常大,因为这是一种全新的整合。用户有更多的需求,系统的集成需要更多的协同。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新的技术方向实际上是增加了集成商的触角,让系统集成的解决方案有了更多的技术含量。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如果集成商都专注于某一个创新点,对整体解决方案是不够的,因此需要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协同设计。
“以建筑行业来看,目前的解决方案已经很标准化了,过去的集成商,全是小包工队,用钱学森老先生的话来讲,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大系统,过去很多集成商做完一个项目交给用户,用户得到的是零散的系统,根本无法可持续性地发展,因此,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从离散走向集约的发展过程。在系统集成领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MBSE,叫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将文档模型化、一体化设计。”
在谈到与浪潮的合作,支俊辉认为,作为浪潮发起成立的国产主机联盟一员,需要重新认识浪潮,重新做一个布局并实现自己的盈利,实现自己业务的创新。作为运营商的角度也在进行创新,信息化、信息系统建设产业,一体化的协同设计进行专业化的应用。通过产业当中运用总体设计的思路发展,结合企业自身的特性把创新性的技术和应用加入。“这种一体化设计的协作同样需要在集成商与厂商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合作,而是要帮助用户设计自己的集成设计工具,再将各种软硬件集成进去。”
“用户正变得越来越懂IT,他们对选型和配置要求越来越高,国产化部件的采购未来肯定是一个大方向,但这个工作需要做很长时间,不仅仅是技术层面,还有品牌、知名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