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互联网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
2014-03-04  作者:IT168 

  一线销售人员想随时随地了解订单合同的执行情况,销售经理想在任何地方得到当月的销售数据,生产部门则希望及时了解客户的反馈和意见,而CIO们则关心如何降低庞大的IT系统开支,企业在追求完美商务解决方案、实现移动办公梦想的同时,成本却成为难以跨越的障碍,ASP的逐渐成熟使企业突破这种障碍成为可能。


  随着带宽的增加、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当今的网络环境大大降低了网络的使用成本,这使得ASP的应用成为可能。一方面,选择ASP服务,用户不仅节约了信息技术成本,还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先进的企业管理软件,从而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的发展,离轻松实现移动办公的梦想也越来越近。另一方面,ASP供应商能够为越来越多的公司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因此,就有人认为,ASP可能是继eMail、WEB、QQ之后,互联网的又一个"杀手级应用"。


  何谓ASP


  ASP是英文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的缩写,中文通常译为应用服务提供商。本义是指通过配置、租赁和管理应用解决方案,为商业、个人提供IT服务的专业化公司。如果把这个概念展开,就是ASP业务模式.它是指双方共同签署的外包协议基础上(协议内容可以包含:价格、服务水平、商业机密问题等),用户将其部分或全部与业务流程的相关应用委托给服务商,由服务商保证这些业务流程的平稳运作,用户将通过网络远程获取这些服务。


  换句话说,ASP就是一种租赁业务的模式,任何用户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向ASP租用所需要的软件,而不必在本地的机器上安装该软件。从而节省一大笔用于IT产品技术购买和系统运行维护的费用,以低成本获得高效执行的IT应用服务,同时免去了系统更新升级的工作。


  理解ASP业务的本质,并不需要什么深奥的IT知识,就像日常生活中,我们想吃鸡蛋的时候,从来不会买只母鸡回家;想穿漂亮的衣服,很少会自己动手裁剪。这就是现代高度分工的社会形态。同样,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也是如此。小到是购买还是租赁一台复印机的决定;大到是自行建厂还是OEM外包的战略决策,企业从来就是在"全包全揽"和"专业分工"之间做出选择。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也是一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SunCEOScottMcNealy曾大胆预测,五年以后,企业将不再需要购买电脑,也不必购买软件,而是直接向ASP服务供应商租用他们所需的服务。


  与其他业务模式相比,ASP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①ASP以应用为业务核心,为客户提供对应用的访问和管理,这区别于ISP的以Internet接入服务为核心;


  ②ASP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提供租赁形式的应用服务,用户可不必为实现应用需求而在设备、软件、人员等方面作大规模的投资;


  ③ASP实现服务的集中管理,客户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访问来获得所需的服务;


  ④ASP提供一套标准化应用包,为多个不同的客户提供专业化的应用服务,借此降低客户的应用成本,这区别于BPO(业务流程外包)的一对一服务;


  ⑤ASP与客户之间根据合同约定提供相应服务,因此从客户的角度看,ASP是一家根据客户合同约定内容提供相关服务、并确保应用系统服务稳定运行的服务性机构。


  ASP的行业价值链


  ASP最大的特点就在于资源的集成。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ASP把各方面的资源集中到一起,包括软件、硬件、服务(规划与实施)、数据中心/主机托管、通讯网络等等,为用户提供租赁服务。


  其中,在软件供应方面,ASP厂商可以是自行开发,也可与独立软件供应商(ISV)通过组成策略联盟;在硬件提供中,ASP一般需要和硬件供应商组成策略联盟;在服务提供,即规划与实施中,ASP既可以内部自行提供,也有可以和科技服务公司、咨询顾问公司、系统集成商组成策略联盟;另外,由于数据中心和主机托管是ASP最关键的基础设施,一般来说,ASP需要有自己可控制的数据中心(IDC),当然也可能会与一些主机托管商组成策略联盟;而在通讯网络这一环节,ASP往往与宽频提供商或通信运营商组成策略联盟。


  各具特色的ASP


  从行业的价值链出发,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ASP供应商来进行分类。


  1、按照ASP供应商在价值链中的资源拥有分类


  完全型ASP这类ASP供应商通常拥有强大的资金背景支持,拥有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有能力整合ASP所需要的各方资源,可以提供ASP各个环节的全套服务。这种供应商一般比较少。


  策略联盟型ASP大多数ASP采取策略联盟的手段来整合ASP所需的各种资源,这些ASP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全面进入软件、硬件、数据中心与网络基础设施等所有领域。这种策略联盟通过整合协调,各个合作伙伴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2、按照ASP供应商服务的客户群体分类


  行业型(垂直型)ASP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特征,对ASP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样就会产生一批针对某一特定行业的ASP供应商,他们对这一行业的流程和应用更为熟悉,从而能够提供更为专业化服务。


  职能型ASP这类服务商向企业提供一些通用的应用软件,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


  3、按照ASP供应商的形成分类


  新兴Web应用服务公司这类供应商自行开发应用软件,服务定制较为灵活。


  传统应用软件公司转型从传统软件公司转型过来,一般都拥有比较雄厚的客户和技术基础,能够提供全面的应用软件服务。


  4、根据提供的具体产品和服务分类


  提供电子商务网站解决方案的ASP这类ASP商提供线上电子商务网站的软件与服务,利用其标准化的软件可为客户节省大量的时间(大部分的ASP都声称在一周内可完成建网),不需要太大的成本,因此成为了中小企业在最初进入电子商务最为快捷的渠道。


  提供企业交易软件和服务的ASP如提供供应链管理(SCM)服务的ASP大大节约了用户的初期投入和后期维护,在目前企业资金人力资源越来越紧的经营环境下,这类ASP有着较大市场。


  提供企业内部作业用软件与服务的ASP这类ASP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诸如CRM、邮件系统、财务、人事软件的服务,与ERP等大型软件相比较,这些软件更易于使用,更适合中小企业的需求。


  国内外ASP的市场状况


  对于ASP市场的规模,尽管像IDC、GartnerGroup、Forrester等一些国际著名调查机构有着不同的预测,但他们都一致认为2000年以后ASP的增长将是爆炸性的。据Gartner的测算,2005年ASP市场已经达到250亿美元的规模。


  Dataquest的专家认为,无论对于大企业还是中小规模的企业,都希望不必为基础设施、软件以及职员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就能获得高水平的应用。尽管应用服务内容各不相同,但实施ASP,估计会为企业减少30%~70%的总拥有成本(TCO)。


  在美国市场,几乎每天都有软件公司或系统集成商加入ASP阵营,其中大多数软件商都是通过与纯ASP商组成策略联盟或设立专门提供ASP产品部门的方式进入这一领域的。例如:ORACLE公司成立了OracleBusinessOnline,SAP公司成立了mySAP.com来直接操作ASP业务,另外SAP还与五家纯ASP商(EDS、eOnline、HostLogic、Interpath、QwestCyber.Solutions)合作通过ASP的商业模式提供它们的应用软件。。就连软件巨擎微软也宣布了其Office2000和Windows通过ASP商租用的价格计划。


  国际市场对ASP信心饱满的预测和厂商们高涨的热情,也使得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被普遍看好。Internet的普及、宽带的发展、IT人员的短缺,这些都为推动ASP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越来越多的软件厂商、硬件供应商、系统集成厂商、网络服务提供商正在转型,纷纷加入ASP提供商的行列中来。


  目前,在中国宣称提供ASP服务或已经推出ASP战略的企业大约有50家左右,这些ASP厂商大多是由原来的ISP、ISV和DotCom公司转型而来:譬如世纪互联、首都在线是来自ISP,擅长提供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用友的伟库网、深圳金蝶等来自ISV,提供应用软件租赁服务;来自Dotcom的公司更多,像盛唐网络等,专门提供与网站建设、虚拟主机等相关的技术服务。


  相对于国际ASP市场的日趋成熟,目前国内ASP市场发展还相对落后,缺乏有能力整合各种资源的IT厂商,硬件、电信行业的参与还不积极;缺少有特色的服务提供商;同时市场培育滞后,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尽人意。


  ASP的成本构成


  ASP通过与用户签定规定时间的服务合约获得收入,收费依据可能是使用者数量,也可能是实际交易量,或者是使用频率、使用时间等,ASP服务商会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收费方式。一般地说,ASP服务费用包括:软件使用费、硬件租金、网络费用、软件升级和维护、技术支援、应用集成等。


  那么,相对于ASP的服务收入,ASP在各种资源中的成本投入又是如何呢?CHERRYTREE的研究结果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


  同样,由于大多数ASP供应商更多的扮演着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它们的收入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要支付给如软件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等合作伙伴的。下表揭示了ASP供应商的对外支付成本构成:


  尽管目前中国的ASP市场还刚刚起步,甚至存在资源整合、网络基础设施、人才培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ASP与生俱来的相对传统软件无法比拟的优势,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ASP的广阔发展前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用户管理理念的改变,ASP必将成为推动企业信息化的一支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