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云计算”似乎已不再是办公室白领的特权,换言之,当IT消费化这件事情真的到来时,云计算到底改变了什么?
之前,另一个跨国软件巨头微软[微博]与国内运维商世纪互联达成合作,微软WindowsAzure正式落地,率先在华提供公有云服务。在“公有云”市场,亚马逊[微博]是当前的领跑者。该公司公有云服务去年的营收为20亿美元,而明年有望增加到50亿美元,亚马逊据称也正在中国市场加速布局。中国公有云市场“厮杀在即”。
“云”的新饭碗
过去一个月内,地处东北的辽源市、迎来了15家企业到当地建立全资子公司,基于当地的“云平台”建设和运营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项目。该市市长金育辉没有想到自己所管辖的这个老工业基地,会成为最早的一批“云计算”的受益者。通过云平台,这个城市大到电子政务,小到食品安全,都有信息平台。所有的学校和大中型饭店都有食品监管。曾经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成为东三省和内蒙古跨行业的云计算服务核心。
云到底是什么?应该承载什么样的使命?在IBM内部也有激烈的讨论。
有数据显示,在2011年到2012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在建或计划中的49个云计算基地大部分闲置。过度消费的云计算,离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改变还很远。如何进行有效的释放价值,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IBM整体在中国转型,整个体系还没有彻底转过来,我们还在尝试过程当中。”一位IBM高管表示。
IBM早在2007年的模式是“私有云”,即通过互联网为单一用户建立提供计算服务的平台。IBM软件集团云计算和移动互联项目总监梁志辉说,“云之所以有价值一定是因为它能够带来用非云的方式所做不了的事情,形成了新的商业价值和模型。但怎么找到企业、客户、使用者,怎么让大家用,同时发挥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2011年底,国内服务器厂商,包括华为、中兴、浪潮先后卷入了“云计算”的大潮,有些价值500多万的项目,华为、中兴甚至可以不要钱,或者只要10万元的跳楼价,而等着向电信卖很基础设施补回来。IBM因为详细的财务核算制度,无法做这样的赔本买卖。昨天还能赚钱的商业模式,正被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所取代。
弹性商业模式
外资进入中国的云计算市场,有一个不能绕过的门槛。必须通过中国企业的参与,才能开展云计算业务,并只能在其中作为技术、设备、商业模型的提供方。
2012年3月,IBM与辽源市政府签约和国内服务外包供应商软通动力合作搭建了东北第一个“云中心”。辽源成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云样本”。在这一合作模式中,IBM是所有的软硬件设备和商业模型的提供方,提供数据库和软件,软通动力作为IBM的合作伙伴,双方依托IBM的云平台,部署其他企业的应用。软通动力也可以整合资源平台提供自身的应用。纳入软通动力后,IBM新的云业务模式启动。
2012年4月,甘肃移动试图转型。当时,甘肃移动已经在兰州拥有近2000万个人客户和10万集团客户,包括中小企业。8月,IBM与甘肃移动达成合作。10月,甘肃移动第一个应用“外勤通”上线。该应用将过去完全靠手机定位方式,把野外基站的运维纳入系统,基本可以杜绝维护人员不在现场的“缺席运维”现象。很快这个应用还给甘肃移动带来了客户——兰州铁路局用它来完成铁道巡检,巡检员只要在铁道上走过,系统就会自动采集数据确认巡检。IT领域更看重云计算的灵活性和低成本的优势,所以高可用性话题似乎很少在云计算的信息中提到。
过去,从传统意义上来讲,UNIX和Linux平台承担着大部分高可用性(HA)的工作。存储层包括RAID阵列、网络层多层网络配置;操作系统包括HA特性,这能确保应用的正常运行。当然,在应用层也包括一些HA工作负载:研发人员在HA特性中加入了对集群的支持功能。
当企业客户迁移至更加虚拟的基础架构,如私有云或虚拟数据中心,HA仍处于基础架构层而非应用层。虚拟层也许包括一些HA支持,但是它仍是基础架构的一部分。
在公有云中的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在公用云中,对基础架构层的要求和预期没有旧式系统高。基础架构只像个商品,一分钱一分货,所以开发人员只能在应用程序中构建HA功能。
这不是说公用云不好;公用云的灵活性和成本是它存在的部分原因。此外,在公用云中应用HA原则可能存在实际的逻辑性问题。日本已于2011年初尝失败的苦果,当前的技术无法完全支持公用云。
但是HA仍是IT界的必要部分,因为不是所有IT部门的工作都需要云计算。
首先,迁移至云计算需要大笔成本。由于现今的云计算不提供HA,这就要求客户重新编写应用程序。因为云计算缺少一项非常重要的特征,客户不得不花钱来改进基础架构。
市场部却能很好的利用这一额外的工作。这就像卖一辆没有方向盘的轿车似的。“因为未安装方向盘,所以用你自己的方向盘可确保没有人可以使用你的车,”,这句话恰当地说明了一些公司是如何销售云服务的。
事实上,云计算的最大阻碍是缺少业务应用所需的基础架构支持。原因很复杂,大多数应用程序都是第三方应用程序,不是由使用应用程序的公司自己编写的。
为了在云计算中获取HA功能,你可以要求这些第三方公司公开应用程序的构建,并允许其他公司访问。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这就意味着每个第三方供应商将不再努力开发自己的程序来在应用层融入HA了。这就是为什么嵌入式HA(在操作系统层中嵌入HA)更被广大用户接受的原因。
我只听到了关于私有云中HA的讨论,因为客户不相信外部服务提供商,这不仅仅需要HA,还需要非常严格的服务协议。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是让客户更深的了解云应用,在云层中融入HA。这该如何做呢?你可以分配可分配的工作负载;对于单片工作负载(几乎每个应用程序都有单片数据源),可在客户操作系统(在云服务中使用传统安装模式)中提供HA或在云基础架构中应用HA。
在云计算中,变动或重新建立工作负载可以很好的运行,直到云出现问题,这时,客户就开始要求HA。或者,客户可以把云计算作为数据中心的备份,以最低的系统成本来获得可用性,但是运行成本过高。
后者需要系统的自动化或解决好云计算的可扩展性。一些日本公司试图一次激活他们的云备份,但会出现停机问题。这说明了客户需要一个结构性解决方案和严格的服务协议。
然而,在云计算中配置HA能够以合适的成本把HA应用于每个云应用程序中。这种配置容易控制,无需特殊构建和特别咨询,同时赋予客户云计算的灵活性,并提供集群和工作负载的优化。
我们谈论的不仅仅是关键任务系统。在公司的Linux平台中配置HA功能要比使用昂贵、专有的HA工具套件更加节省成本。
这有些赶紧杀绝。但是,当今商业运转中,数据和信息流通显得更加重要,谁也不想在邮件系统崩溃时浪费时间和金钱。我们已经无法容忍低可用性的生活了。
总之,服务器不再是消耗品。商业与IT紧密相连,所以不容有失。HA不像云计算那么引人关注,但是它始终是IT界的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