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都车展开始,最近这两周,各大车企似乎都在和国家的汽车“三包”法规进行“赛跑”,奔驰、大众、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悦达起亚、一汽马自达、上汽通用五菱、广汽乘用车、比亚迪、东风本田等多家企业纷纷表态,要提前一个月实施国家的汽车“三包”政策。
而且,与国家3年或者行驶里程6万公里的保修期、2年或者是行驶里程5万公里的“三包”有效期限相比,大众、北汽现代、东风裕隆、东风雪铁龙、比亚迪均在不同程度上延长了三包有效期或保修期。
以大众品牌为例,其三包有效期与国家“三包”政策一样,执行2年或行驶里程5万公里,而保修期则在国家规定不得低于“3年或6万公里”的基础上,延长至“3年或10万公里”,且“三包”范围从家用汽车扩展至营运车辆和公务用车。
首先让我们先给这些提前实施汽车“三包”的企业一些掌声吧。不管怎样,能主动在国家法定期限前实施,并延长期限,至少是一个积极地、正面的态度,能更好地保障汽车消费者的利益,争取到那些徘徊不定的消费者。
然而,在态度之外,厂家到底做足功课了吗,能否真正把这个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相关的法规做到位?不好说。以记者8月底走访车市的经验来看,那些提前实施“三包”的厂家,多数是出于营销的目的——9月是传统的汽车销售旺季,而今年由于“三包”在10月1日实施,造成了很多消费者等待、观望的现象,况且竞争对手若提前实施了,自己不实施,不是把市场份额拱手送人么?为了9月份的市场和销量考虑,“再难”也要提前实施“三包”啊。
但要提醒各厂家的是,在宣布提前实施之前,请把执行细则准备好。8月底,记者在一家宣称要从9月1日开始实施汽车“三包”品牌的4S店采访时发现,该店负责人对提前实施的“三包”细则并不熟悉,尤其是当记者问到备用车的解决办法、争议协调、第三方检测及消费者举证、厂家的责任分担等方面的问题时,均以“不清楚”、“还得再等通知”做为回应。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提前实施本来就是“试水”,通过对特殊情况和案例的处理,为10月1日的正式实施“找感觉”,不能在细节上苛求太多。而且在此之前,国家的“三包”政策也被指出概念意义大于实质意义,其规定所涉及的仍多是车辆维修、退换等“框架性”条例,对于消费者的“赔偿诉求”并未过多涉及,这也让汽车厂家在一些细则上难以找到平衡感或切入点。
说到底,汽车“三包”就像一场考试,提前交卷固然好,但考出高分更加重要。至于车企是以“三包”为名做营销,还是真正为消费者考虑,通过“三包”提高其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相信消费者是最好的阅卷人,他们会用自己的选择来打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