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CIO人才现状 | 第四季调研报告
制造业信息编码技术的研究
2013-12-19  作者:CIO时代网 

  编码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代码的过程,代码表示特定事物(或概念)的一个或一组字符,具体地说,编码是给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处理的符号、图形、颜色、缩减文字等,是人们统一认识、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信息编码是各类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是信息交换的共同语言。编码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如身份证编码、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我国制定了不少关于编码的国家标准,如《分类编码通用术语》(GBI0II3—88)、《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GB7635—87)等,足以说明编码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现在制造业信息化在我国正得到大力的推广应用,信息化成为改造制造业、带动工业化的最基本的技术手段。制造业信息的内涵是设计制造手段的信息化、产品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信息化、通讯网络化,支撑制造业信息化的软件与技术具体地体现为CAD、CAM、CAPP、CAE、PDM、ERP等。PDM是一种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的技术,PDM的主要目标是有效地管理数据,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它主要针对工程部门。ERP则是一种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的技术,它将财务、分销、制造和其它业务功能合理集成,它主要针对生产管理部门。PDM和ERP等共同构成了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和核心。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目的,是达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用一体化和集成的观点来处理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这就要求解决产品和管理数据的表示、存储和交换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编码,编码已成为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也是令企业头痛的问题。本文从制造业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在对企业信息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编码的原则、方法,将制造业信息编码分为顺序码、分类码、结构码和组合码四种编码方法,并结合具体例子阐述了各种编码方法的特点。


  编码的重要性


  编码是信息共享的基础,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中,代码的产生到消亡直接反映了产品的开发、制造、销售、维修等全过程。在产品的生命周期中,产品零部件等的编码是由设计开发部门完成的,产品进入到组织生产的各个环节时,代码起着纽带作用,如生产计划部门考虑安排生产,供应部门凭材料清单(BOM)采购原材料、元器件等,财务部门则据此进行成本核算,营销部门则通过编码进行订货、送货并反馈用户和市场需求等。编码在制造业信息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编码是ERP、PDM等信息系统实施的基础。制造业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实现信息共享,实现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因此,必须从集成的角度出发,从系统的总体出发,统一协调企业的信息分类和编码,使之既符合信息系统的整体要求,又满足各分系统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和实用性,达到信息交换和共享的目的。


  (2)编码能有效地避免自然语言描述的模糊性。信息编码可以避免用人类自然语言描述事物和概念的模糊性、不确定性造成的生产困难。


  (3)计算机的识别能力。编码一般是用一个或一组便于计算机和人识别与处理的符号(如阿拉伯数字、拉丁字母)来描述事物和概念,可以方便地解决信息的存储、表达和交换。


  (4)信息软件系统的限制。信息软件系统对编码的码位都有限制,因此,必须建立编码标准体系,对编码码位进行限制。


  信息编码原则


  在进行信息编码时,要注意遵循下列一般性的原则:


  (1)原子性。原子性是指编码系统应体现编码对象的最小单位,原子性体现编码体系的完备性。原子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例如对于不同的颜色的同一批零件,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是同一种零件,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是不同的零件,应采用不同的编码。


  (2)唯一性。一个代码只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对象,即代码与代码对象只能是一对一的关系(“一物一码”),如果不能保证这种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会造成管理系统的混乱,如我国原先采用的15位身份证编码体系,由于年份只用2位码表示,就产生了“千年虫”问题,实质上这是一个重码问题。


  (3)高效性。高效性体现在满足要求的情况下,简短明确,字符最少,位数最短。


  (4)易用性。易用性是指代码便于录入和辨识。


  (5)扩充性。留有代码空间,便于扩充,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6)等长性。在同一代码体系中,所有编码对象的代码长度原则上相等,以减少软件处理的复杂性。


  (7)可靠性。对可能在记录或传输中发生错误而会导致重大的人事、经济或操作问题的代码,应考虑采用检验符或其它检验技术。


  (8)规范性。代码的结构应尽量统一。


  (9)简明性。代码应尽可能反映代码对象的主要特征,具有逻辑性并方便阅读。


  信息编码方法


  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中,代码起着桥梁与纽带作用,因此跟企业的生产管理有关的信息都有编码需要。编码范围一般包括产品、零部件、工装、物料、结构、人员、供应商、客户等。在制造业领域,一般有以下编码方法:


  (1)顺序码。顺序码指由阿拉伯数字或拉丁字母的先后顺序来标识编码对象的代码:


  顺序码的优点:无需定义,在软件中通过搜索最大码值很容易实现自动给出代码;由于代码同代码对象没有逻辑关系,因此适应性强;顺序码能充分利用代码空间,在给定编码对象的情况下,码长最短,利用率高。但其缺点也很明显,顺序码无法体现编码对象特征,因而不易辨别和控制。顺序码一般用于机构、人员的编码等。


  (2)分类码。分类码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区分分类对象,将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分类对象集合在一起进行编码.


  分类码的优点是易辨认、易检索与控制;缺点是分类的边界往往难以确定,代码空间有浪费,利用率低。在作分类码时,一定要注意按自然属性分类,如分为标准件、自制件和外购买件等。由于分类码的边界往往难以确定,分类一般不宜过细。


  (3)结构码。结构码又称特征码,它是以编码对象的从属层次关系为排列顺序组成的代码,制造业中结构码的代码结构。


  结构码的优点是便于计划,易检索或控制;缺点是利用率低,范围受限制,覆盖面小,缺乏柔性。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中原先大都采用这类编码方法,在借用关系复杂的企业,结构码所表示的从属层次关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而其缺点则充分地暴露出来了,因此结构码比较适用于从属层次关系明确、借用关系简单的企业。


  (4)组合码。在实际的编码体系中,很少直接采用以上编码方法,往往是以上几种编码的组合。常用的有:分类+规格、分类+顺序,常用于采购部门;结构+顺序,常用于计划部门;大类+顺序,MRP系统常用。在建立信息编码体系时,应在考虑上述编码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主要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编码空间。在考虑编码空间时,除要满足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外,还应考虑所采用的信息系统、企业的业务范围、产品的扩展、企业扩张、管理的细化等,因此编码空间应同企业的长远规划联系起来考虑。


  ②应用环境。在进行信息编码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现实应用环境,以实现平稳过渡,主要应考虑的应用环境包括:网络/数据库支持、应用软件功能、兼容性考虑、信息实施速度、编码生成与检验、人员教育与培训等。


  ③管理组织与制度。信息编码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它同管理组织与制度密切相关,着重要考虑以下问题:编码系统标准化,一致性控制部门,分组/分段控制,新编码生成与更改控制,设计、工艺与制造的统一等。


  编码是企业信息化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是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的一项很具体的工作,编码方案的设置需要根据企业的产品特点、现实状况和今后的发展需要,遵循编码理论和原则进行综合平衡和取舍。下面是两个编码实际例子:


  ①身份证编码方案。旧的身份证编码的码位为15位。


  新的身份证编码方案采用18位码。


  新的编码方案主要克服了旧的编码方案的二个缺陷:一是前6位码的含义由出生地的行政区域取代了首次领取身份证的行政区域,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旧的身份证编码方案随着人的流动其表示的意义已非常有限;二是新的编码方案出身年份由原来的二位改用四位表示,避免了重码问题,即俗称的“千年虫”问题。新身份证编码方案具有结构码的固有缺陷,如行政区域的调整会对编码系统引起一些麻烦。有人建议缩减的身份证编码方案,如月份用字母表示(如A,B,……K),这样虽然码位缩减了一位,但牺牲了简明性和易用性,给录入、辨识和阅读造成了困难。


  ②10位数字码。


  这是一种在制造业常用的分类码编码方案,在该编码方案中只按大类分类,是为了容易明确分类码的边界。大类可分为标准件、自制件和外购件等(或产品、设备、夹具和组织等)分类。


  结语


  信息编码是企业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基础性工作,它涉及设计开发和生产经营管理等企业的各个方面,必须充分加以论证并做好教育培训工作。根据企业的产品、管理特点和现状,考虑企业的今后发展,综合权衡,确定合适的编码方案,否则会造成混乱,影响企业正常生产,造成信息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