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制造业管理信息化大会在郑州隆重召开。会上,SAP中国首席技术官张侠博士以《制造业企业应用新趋势》为题发表了演讲。演讲结束后,张侠博士接受了e-works记者的采访。
e-works:很多人说SAP好,也有很多人说SAP贵。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侠:软件不能只比价格,还应该对功能做比较。有些软件的名字相似,但其实现的功能却大不一样。有人会说,国企使用SAP是因为它们有钱。那么,为什么私营企业也用SAP?玖龙纸业的张英、比亚迪的王传福都是白手起家,钱是一分一分挣起来的,他们也选择SAP。
SAP从成立到现在,和全球各国企业一起在信息化领域前进。其实,我们最大的竞争力不是技术,而是对业务和流程的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领域有一张图,横轴是技术,纵轴是业务。IT技术平均三年一次周期性更新换代。因此,从技术的先进性来看,不同的软件可以做到相差无几。但是,好的业务流程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企业可以有技术、资金或者人才,但若想把它们系统化地梳理在一起,不假以时日是不行的。
e-works:从信息化需求来看,中外企业有哪些差异?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
张侠: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其信息化需求确实有差异,但共性大于个性。有些差异与中国的管理文化有关。由此带来的特殊的信息化需求,如果同时也是合理的,那么企业可以通过对SAP进行个性化的配置和少量的开发,实现所需功能。
但实际上,尽管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相比于国外,我们的商业发展仍不成熟,企业还处在不断学习和应用各种优秀管理理念的阶段。很多有经验的人会说,使用SAP的真正意义在于,SAP为企业提供了管理理念引进、管理体制改善、业务流程梳理等方面的指导。信息系统不能只契合企业一时的管理现状,而是应该借助其前瞻性,帮助企业实现更合理的管理,把管理水平追上去。
在现今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上,企业应该有适应改变的能力。在这个系统应用的过程中,企业常常要面对业务流程改变、组织架构调整等问题。这时候,缺乏可适性的企业往往很痛苦。而好的企业在适应过程中会很开心。因为尽管企业发生了改变,但是它是变得更好。
e-works:国有企业在面对业务流程改变、组织架构调整时,其接受度会低一些吗?
张侠:也不一定。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前的一大特点是发展不均衡。不管是大型、中型还是小型企业,既有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也有几乎完全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很多因素导致这一现象的发生。比如,企业在市场上占有垄断地位,首先抢占了新兴市场,行业利润本身就很高,等等。但是,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公平和激烈,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会越来越有竞争优势。
现代企业没了计算机,很多工作都做不了。未来,信息化也会成为企业的基本配备,是企业发展的底线。而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会成为企业竞争能力差异化的一大关键。
e-works:成长型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难点?
张侠:成长型企业的信息化难点也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难点,即,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成长型企业的业务变化更快更频繁,信息化工作者要有一个全局、长远的规划。但这一能力也是国内很多信息化工作者相对缺乏的。
有句外国谚语叫“Thinkbig,dosmall”,用在信息化领域就是“全盘规划,一步一步行动”。IT规划有点像盖房子。最开始的想法比较简单,有个茅屋遮风避雨就行了。后来需求多了,想把茅屋变成公寓、公寓变成别墅。如果最初没有做好盖房子的远期规划,那么整个工程就要全部推倒重来。IT规划又比盖房子复杂——往往不能推倒重来,总得在原来的基础上建设。
这时候就又涉及到数据管理的问题。国外有一种职位叫数据架构师,他研究静态数据如何在IT系统内部署、数据如何在系统中关联和流动。在国外,数据架构师、流程架构师等被统称为信息架构师。国内的这类专门人才还不是很多。
e-works:SAP近期一直在倡导“内存计算”概念。那么,内存计算如何帮助企业?
张侠:内存计算技术帮助企业集中地对海量数据做实时分析,它处理的数据量很大,同时还非常快。普通计算机用十几个小时算出结果,内存计算只需要不到1秒钟就可以得出。SAP在2010年全球技术研发者大会上发布了SAP高性能分析应用软件(SAPHigh-PerformanceAnalyticAppliance,简称SAPHANA)。它借助主存储器、处理器技术和应用诀窍领域的最新成果,充分发挥内存计算的威力。
联想从去年底开始试用我们的内存计算技术,今年4月底在其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上应用,用以查看全球各地的销售情况。在0.02s以内,联想可以在国内看到各个城市内各种型号的thinkpad数量。
e-works:您怎么看时下盛嚣尘上的“移动应用”热潮?
张侠:所谓“移动”,它并不是简单地把电脑上的操作界面搬到移动终端上,而是要根据业务的实际需要,在移动终端上设计出简易的操作流程,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响应。比如,有急事需要领导审批,领导只用在手机上按几下就可以完成。也就是说,应该根据移动终端的自身特点,设计一套专门的移动应用产品。企业移动应用正处在起步阶段,应用前景极其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