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剔的客户常常希望获得单独关照;国际市场上价格、产品的竞争异常激烈;控制成本增长的压力非常之大。这些都是企业在21世纪所要面临的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
今天,业界最佳、最具竞争力的公司全都行动迅速,瞄准全新的渠道或市场推出全新的产品与服务。可以看一下汽车、媒体播放器、电缆产品、替代性能源产品等领域均是如此。这些光环下的企业需要去满足前所未有的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还要攻克企业的运营问题,组建强大的团队,设立进取的战略目标,进行各个层面的革新。为了通过管理、市场、投资者、竞争对手等因素驱动业务增长,公司管理者每天都需思考下列问题:
下季的促销活动对公司季度收益有何影响?
公司哪一个店铺/销售区域的X、Y、Z产品给公司带来的收益最多?
我们目前每个项目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是否与计划的一致?
即将进行的重大事件披露会对我们公司的造成何种影响?
为了监控其业务绩效,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企业部署了业务分析(BA)系统,帮助它们快速实施、修改、扩展与战略策划、销售、营销、运营分析、报告相关的应用程序。业务敏捷性意味着决策过程的缩短,因为快速进入市场非常重要。理财规划师、审计人员、CFO,以及其他一些管理人员都希望能够将自己从琐碎的杂务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去解决业务问题,而不是把时间都花在等待问题的答案上。一个完整的业务分析解决方案可以采集海量数据,并凭借下述本领迅速提高企业的敏捷性:
按需提供可视化运营数据。
用户参与度广。
支持快速部署,扩展成本低。
在拥有了全部数据,以及根据数据对业务进行全方位分析、报告的能力后,企业就可以快速推陈出新(新产品、新服务、新渠道),快速重组业务,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或领导地位。凯洛格商学院MBA同时也是某公司CIO的于戈斯(MichaelHugos)认为,业务分析解决方案甚至可以帮助现有的项目或产品线重新焕发活力。他说:“敏捷系统可以帮助企业在边际利润率下降之前,投资新的市场机遇。”
未来学家卡洛尔(JimCarroll)认为许多业务都可以进行转型。“通常,新的收入是来自于新的产品以及进入全新市场的能力。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一种方法可以提高企业收入,还可以考虑一下业务模型的革新。例如,拓展现有市场,通过新方法获取之前无法获取的客户(或者之前并非被定位为目标群的客户)。”
了解业务绩效管理系统
小说家普鲁斯特(MarcelProust)曾写到,“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对新领域的探索,而是培养新的视角。”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那些未取得市场领导地位的企业。它们面临着敏捷性问题,但对于企业的全面运营状况却知之甚少。从最基本的层次来讲,虽然它们了解自己的预算状况,但还无法将预算与业务驱动因素的衡量标准联系在一起。它们对市场的反应缓慢,而且都是被动而非主动做出的,以至继续失去获得客户和收入的大好时机。
让我们来看一些当今业务绩效管理系统,也就是业务分析方案的前身。大多数此类方案都是第一代解决方案,要不就是功能单一的单个应用程序,只提供合并或报告功能,要不就是多个应用程序组合拼凑在一起。
单个应用程序的解决方案牺牲了多功能性,因为它只需满足某个单一的需求。这类方案多数情况下只提供报告功能,却缺少了财务方面的应用,如计划、合并、财务报表等。作为消费者,我们在网上查找商品并打算订购时,都有下面这种类似经历。我们很高兴地浏览产品的说明,然后急切地输入信用卡的号码,但接下来却被告知要去搜索相关的分销商。
如果碰到了由多个应用程序松散拼凑起来的绩效管理系统时,情况也同样让人失望:使用这类方案的企业虽然将很多很好的系统集成到了一起,但其功能却非常不理想。运营人员、财务人员、高管用来进行分析的数据被保存到了独立的“仓库”中,每个“仓库”都有独立的工具和界面用于数据的分析或浏览。
业务团队得出的分析结果和报告或是零零散散,或是勉强关联在一起,对相同的业务情况却有多种不同版本的描述。几乎没有人可以拿到全部数据,大多数人对企业绩效都只有片面的了解。用户也许可以了解到企业的计划,但无法将该信息与各部门的业务驱动因素—也就是最终需求进行比较。或者获取该类信息的流程太过冗余,以至妨碍了该信息在整个企业范围的应用。
使用绩效管理软件的企业对于每天所面临的挑战、不便也许只是一知半解。电子数据表可能是它们惟一的工作界面。它们很可能已经适应了答复迟迟来到;许多用户只能受限访问绩效级别的数据;由于问题太多,它们也许已经丧失了协同的方法。使工作更趋复杂的是,多个解决方案并存对IT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它们具备数据管理、抽取、转换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
软件的可管理性也非常复杂且成本很高,因为企业必须面对这些问题:软件的各个组件并不是为集成为一个BPM软件包而设计或创建的;不同的软件供应商,其软件升级时间表和标准都各不相同;追加的应用功能价格昂贵;大量的数据迁移加大了发生错误的可能性;缺少审查的功能。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获得价格不菲的咨询服务。以上所有这些不便都可能导致企业失去优势。
了解业务分析系统
目前,企业正在向BI/BPM方法转变。这种转变受到了新技术经济的驱动。意识到响应能力重要性的小型、中型企业尽管缺少资源和IT支持,但它们正在制造更大的需求—与大型企业的需求规模相同,甚至更大。这些企业开始怀疑传统的、离散的系统的成本和价值。此外,在这些公司中,CFO和CIO是提出企业级别解决方案的亲密合作伙伴,他们可以看到完整的、高价值的绩效管理软件带来的内在收益。
现如今,成熟、独立的业务分析系统(包括BI和BPM)可以为企业带来以下收益:
运营数据的可视性提高:用户可以按需访问有关运营的所有最新数据,囊括从财务、销售、营销,到生产和HR的所有数据;
面向所有层级用户,包括从部门到高管团队,提供迅速浏览、假设场景、报告等功能;
支持快速配置;支持将“模块”扩展至多个部门,无需特别培训,并将所需支持最小化;
一个主流的解决方案,加上参与度广的计划与分析功能,使得企业能够充分协同攻克战略问题,从而让企业看到了真实的情况而不是片面的计划,并协助它统一支配与利用资源。这也开启了获取市场领导者灵活性的大门。事实上,选择业务分析方案的敏捷企业通常会感到意外,它们没有想到自己可以如此广泛地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并且可以在确定业务增长的关键动力后迅速开展行动。
虽然BA方案使得终端用户忙碌起来,却减少了IT部门的人力投入。统一的平台为企业带来了所有基础设施的标准化、简便的升级操作、用于配置管理的极少量人力投入。自助式的应用程序省去了应用程序开发的麻烦。这样IT部门就可以集中精力完善提高企业敏捷性的基础设施。
开发业务分析系统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满足企业需求,新一代的业务分析系统应当具有以下特性:
单个集成平台就可以支持预算、预测、计划、合并、报告、分析等功能;
界面操作简单,各种知识层次的员工都可以操作;
高性能的分析工具;
应用程序配置简单;
无限的可扩展性;
具有这些特性的业务分析工具可以改进企业的绩效—收集企业方方面面的关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重新整理为易用的形式;对信息分析提供帮助,以便做出明智决策;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帮助企业执行决策。
热衷于革新和业务增长的企业经常会被某个面向所有应用的解决方案,或一个基础平台所吸引。其所有组件都集成在一起,所有数据和元数据在各个应用程序上共享。业务团队可以只使用一组数据开展工作。每个用户都可以使用来自同一系统的数据进行查询和报告,而无需引入新的应用程序,也无需再去关注多个用户约定和特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BPM扩展到其他部门,缺少绩效管理软件使用经验的用户也越来越多。这些用户希望软件能够帮助他们独立输出报表,分析数据,并执行“假定”分析。
第二代的业务分析软件为用户提供了高级功能,便于用户快速完成分析、报表,并促进了数据的进一步挖掘和可视化。这些功能包括:
个性化的界面。例如具有导航条的主页,可以导航至报表与计划模板、分析应用工具页面。
支持用户“组合”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支持用户维护数据。这是介于工具和既定应用之间的一种方法,也是最佳方法。
包含基本组件,如向导、工作流、可视化(图表等)、事先创建的数据库、样例方格与计划样例。
支持快速修改变量,包括业务模型;支持立即查看变更,并将修改后数据与历史数据或其他投影进行比较。开发、修改、维护模型的用户对模型拥有所有权。
业务分析带来快速响应
企业每天或每小时都会进行成千上百万宗交易。对于从这些交易中获取的数据,企业所有的团队都需要进行各种分析,按照不同店面、不同品牌,甚至是不同销售代表来评估销售情况。
动态业务分析方案中的关键绩效属性包括:
协同计划流程中的并发读/写操作;
平行的场景与按需重新计算的假定;
模型或数据变更的瞬时可用性;
业务信息的多维度分析;
支持内存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具备上述特性,消除了磁盘空间瓶颈—即需及时进行烦琐的数据库升级和重新计算,从而提高了决策的速度。IDC公司分析与数据仓库软件的研发主管瓦塞特(DanVessett)认为,企业的业务已经达到了相对复杂的程度,其中终端用户非常期待获得所需的信息。他说:“IT设备需要提供实时的信息访问权限,以便对自助式环境提供支持。当终端用户无法立即查看他们与绩效管理应用交互的结果时,将会非常愤怒。”
由于企业为更多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员工和部门提供了分析工具,同时其数据仓库呈指数级地扩展,业务分析方案必须能满足随之增长的需求。重要的新功能必须在几周或几天内添加进来。借助强大的、具有直觉的业务分析解决方案,客户能在最短三周内开始使用他们最初的应用程序。
解决方案必须支持成百上千的并发用户数,必须可以扩展至多核处理器,并能够随着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扩张,而支持在不同地理位置办公的用户进行操作。
敏捷性并非不可实现。一旦获得了敏捷性,收益将是无穷的。业务分析方案中,BI与BPM系统这种灵活的组合为用户提供了快速响应能力、灵活性、易用性、可扩展性,从而帮助用户全方位掌握、探索企业的业务状况。借助这种可以带来变革的技术,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员工将拥有更大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