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幅画面:天空中飘着许多云,每朵云都是一个庞大的数据中心。当需要获得信息或资源时,通过操作手中的终端去访问这些云。互联网没有边界,“云”就是对此形象的表述。
理论和尝试已经有10多年的云计算并不是一个新概念。然而,无论从名字还是模式上看,这个概念生来就带有不易理解的、令人颇感遥远的气质。实际上,云计算倡导“聚合”,包括CPU、存储、网络在内的所有硬件、软件,以及数据、计算能力、IT构架与服务,这些整体的提供,构成了云计算的体系。Netapp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刘志强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单从数据方面看,云计算可以理解为随时存取的数据信息银行。存储是云计算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云计算其实并不遥远。2011年2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联邦云计算战略》白皮书,这意味着云计算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IDC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云计算激发的IT创新带来的收入将在2015年达到1.1万亿美元。
云计算的发展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形态。从医疗行业来看,虽然医疗设备变得越来越高科技,但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动态,仅有服务器和电脑已经明显不够。云计算能够给每个医疗终端无限的计算、存储和整合资源的能力,这是现在所能看到的云对医疗的价值。
信息重整
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医疗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服务模式的变革。目前,医疗信息化正面临一系列困境:医院内部系统的信息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低,医院管理者很难全面掌握业务情况,医生也很难调用患者完整的历史信息;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建设更缺乏整体规划,各系统差异性大而难以整合。
对于一家医院来说,传统上需要购买服务器、医疗设备等建立自己的IT体系,但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实时交流却很难付诸实践。而未来借助云平台,通过IT技术与医疗技术的结合及创新型应用,可以实现以前很多无法实现的东西。刘志强认为:“云计算对医疗领域的影响可以分几个步骤:首先是实现IT资源的优化和集中,达到某种共享,形成区域的体系以享用IT的服务。然后,带来新的服务模式的变革,比如远程医疗和诊断。”
随着区域医疗网络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发现,如何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为区域内的临床用户提供优质的临床数据浏览与使用服务是未来建设区域医疗网络的意义所在。另一方面,国内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型医院,资源分配极为不均。在云计算概念下,通过IT技术的创新型应用,打造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平台,连接基层医院和三级甲等医院的信息共享与远程诊疗成为可能。“将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给患者,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云对医疗体系最深远的影响。”刘志强说。
以重症病人为例。他们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医院对他们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因此医生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调用患者最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急救和术后的监护也决定了患者的存活和康复。如何将云技术应用在重症监护领域,使医生能即时调用最全面的患者数据,并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实现决策支持将是一个有意义的创新课题。
对危重病人的监护,传统上由医护人员设定一个数值范围,当病人的身体数据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报警,比如心率过低、过高,仪器发出报警。但如果要让报警在达到最坏情况之前做出处理,对监护软件及计算速度处理要求就会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就可能发挥作用,将病人监护设备变为一个“智能化的终端”,帮助缓解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力紧张的局面,降低看护成本。
重症病人的手术和急救后身体能否恢复过来?护理和治疗尤为重要。监护仪除了反映病人本身的生命指征外,未来,治疗功能将不可或缺。过去,呼吸机、输液泵等危重病人身边的仪器是各自单独运作,而未来,则可以通过搭载云计算解决方案的监护设备整合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病人治疗信息更完整。
平台创新
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安全、易扩展的开放性平台。如何在这个平台上搭建信息终端,整合分散的医疗资源,实现跨地缘救治,为患者和医院信息系统间架起互通的桥梁,需要创新医疗实践。刘志强再次强调:“云计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何有效地将其运用在医疗实践中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作为重症监护领域的领导者,飞利浦率先尝试将云技术应用于监护设备,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实践。其“云”系列智能化监护仪内置“双处理器”,其中一个芯片处理监护仪本身信息,做测量、报警使用;另外一个通过飞利浦特有的“云平台”——iPC,跟医院的信息系统结合起来。由于监护仪和云平台有了各自的处理系统,本身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都得到了加强,病人的数据能够实时、完整地保存下来。同时,通过一些专业参数的设定及分析软件的应用,对数据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帮助医生和护理人员实时掌握重症病人的病情趋势并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使监测由“报警”转向“预警”。
其“云平台”也使病人所有信息的跟踪和整合成为可能。通过云平台,监护仪可以跟医院的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将散落在医院各服务器中的信息完整地呈现在床旁监护仪上。在这种情况下,云平台将监护仪变成了一个信息终端,除了传统监护设备所能显示的一些基本生命体征,包括心电、血压、脉搏等,还可以让医护人员在监护仪上通过院内网络快速、直观地一键调阅患者的影像信息(CT/磁共振/超声等检查结果)、化验结果等,并可在床旁完成医嘱、病历的录入和管理。
集成了云平台的飞利浦监护系统也可以建立远程诊断服务,使重症病人不需要转移就可以获得大医院的指导,以便在当地得到及时抢救。飞利浦还引入电子ICU的概念。
创新背后
飞利浦二十年前开始生产模块化监护仪,这是飞利浦首创的技术,为的是满足不同客户需求。比如北京协和医院、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等三甲医院的ICU病房非常细分,分为中央ICU、呼吸科ICU、胸外ICU等。“飞利浦能够提供数十种不同的模块,以模块化解决方案的方式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监护业务总经理郭钢城说。
重症病人的情况各不相同,监护的生命指标及参数也各有侧重。飞利浦云监护可通过推行软件定制化,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医院的管理系统与重症监护仪结合起来也并非易事。据郭钢城介绍,美国医疗体系建立相对完善,有一套标准的报销、付费、管理体系,这就意味着监护系统可以在同一个模版下做复制推广。而中国的情况极为复杂,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医院以及中医院和西医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中国做业务,尤其要了解客户的需求。
如何掌握客户的需求?飞利浦医疗在全球范围内定期搜集客户提到的关于产品、服务等反馈问题,系统性地监控客户要求以及解决方案的后续情况。比如,一家客户曾提出在床边监护开一个“窗口”以方便看到超声和核磁共振的片子。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具备,但是客户的这个需求被记录到系统中,在下一代产品设计中得以体现。
一线销售人员搜集到的客户需求也反馈在全球体系里。郭钢城在医疗行业工作了20多年,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每次出差走访当地的客户是他多年保持的习惯。“创新是植根于飞利浦的基因,强调深刻洞察客户需求并帮助他们切实解决某项问题,”郭钢城说:“如果搜集到飞利浦全世界的客户有一万条相同的反馈,必将是创新的突破点。”
飞利浦有一种特有的创新文化。在多区域的高层会议上,每次开会的第一件事是分享客户的需求和意见。由参会的高管轮流发言,每人5至10分钟。郭钢城在会上最新分享的是为一家全新的专科医院制定解决方案的案例。飞利浦的持续创新正基于对每一个细小的客户的反馈和需求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