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公司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阿里巴巴,现在掌握了大量交易信息;百度没有历史包袱;腾讯具有良好的底层架构技术”
如果把大数据比做新大陆,第一个发现者是美国人。大约一年前,2012年3月,奥巴马当局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对大数据战略的重视堪比当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战略。而眼下,在中国大数据最积极的参与者,仍然还是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
大数据究竟是一座金矿还是水坑?中美两国在大数据上的差距究竟多大?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在大数据时代,能否超越谷歌?带着这些疑问,《中国新闻周刊》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姜是最早把“大数据”概念引入中国的专家之一,也是推动大数据进入国家战略的积极呼吁者,在过去十年,他一直致力于互联网经济学理论前沿研究。
2013:中国大数据产业元年
中国新闻周刊:大数据的概念怎么界定?
姜奇平:大数据其实是托夫勒在1980年《第三次浪潮》中早就预言的,“如果说IBM的主机拉开了信息化革命的大幕,那么大数据则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从信息高速公路到大数据,都是以“第三次浪潮”为标志的第二次现代化。
大数据时代是第三次浪潮信息革命的高级阶段。主要有几大特点,从规模上来说是海量数据;从数据形态上来说既包括了结构化数据,也包括非结构化数据,具体形态有文字、数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再进一步引申,大数据的处理工具是开源软件,这些软件主要用于分布式计算,与之相反的是集中计算模式。
中国新闻周刊:具体而言,大数据时代经济领域将会面临哪些变革?
姜奇平:大数据有光明的商业前景。现在大的互联网公司都有大数据战略。2013年将是大数据产业元年,保守估计,将来大数据市场规模至少将会有上万亿元。具体而言,大数据这个产业链包括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开发应用等环节。
首先,大数据产业本身会有大发展。从信息产业来讲,未来大数据会和云计算、物联网结合起来,并出现很多数据中心,推动技术创新,推动技术服务产业的兴起。
大数据行业的发展,连带的也会引起其他产业的分化变革。比如传统的统计、分析软件行业,以前卖的是产品,未来可以卖数据分析服务,这些领域都会展开,并在未来会形成数据产业链。这些都是我们能预见到的场景。
大数据还会成为很多行业的主营业务之一。比如银行和电子商业行业,以前数据部门是辅助部门,现在数据业务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主营业务。还有电子商务行业,以前以交易为主,但是现在数据已经成了阿里巴巴的三大主营业务之一。
在电子商务领域,大数据将会带来产销逆转,从B2C、C2C升级为C2B,过去厂家从自己的判断出发,生产出来商品向消费者推销。未来则是先去分析用户的需求,根据用户的需求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
现在美国出现了情境定价,比如一件衣服就生产一件,这样的话商品附加值很高,利润率很高。
另外一方面,可能本来成本很高的产品,也会降低下来。比如3D打印,以前制造一个模具很贵,所以只能给所有人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因为只有规模效应才能降低成本。
中国应该尽快出台大数据国家战略
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3月29日,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对大数据的重视堪比之前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应该出台这样的战略么?
姜奇平:中国应该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大数据战略。目前在大数据的国家战略层面,中国与美国还有不小的鸿沟。中国在涉及先进生产力、科技创新的重大潮流方面,很多时候都是被动地跟在美国后面。中国时下的观念水平还停留在第一次现代化上,只对第二次浪潮的东西(如包括高铁在内的“铁公基”之类)产生灵光。这是我们步步赶不上趟的深层原因之一。这个问题不是在科技创新层面能解决的。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是跳出就事论事的追赶,形成以信息生产力为基础发展新文明的观念。
而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大数据,奥巴马政府2012年3月29日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计划》,提出要收集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资料,并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以提升能力。但中国在大数据上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顶层战略。
大数据的关键并不在数据原料的多少,而在于数据加工能力,这才是大数据真正的价值。海量的大数据堆积起来,如果不能加以利用,也是没有价值的。在即将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最有价值的不是数据采矿业,而是数据加工处理能力。
如果中国陷入群龙无首、无头苍蝇式的大数据狂潮,大干快上大数据中心大楼、大产业园,这样很有可能只是肥了投机房地产或钻税收优惠空子的人,仍然避免不了落入数据鸿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产业文章做在数据加工增值上,不光要“收集庞大而复杂的数字资料”,更要着力“从中获得知识和洞见以提升能力”。
除了国家的顶层设计,大数据行业也要尽快建立大数据的技术标准。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数据市场之一,所以在大数据的技术标准方面应该掌握话语权,我们提倡的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标准。能制定标准,相当于制定游戏规则,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现在进入大数据行业的年轻人有可能成为未来首富
中国新闻周刊:从技术上层面来说,中国公司和美国公司的差距大吗?
姜奇平:存在技术差距。在数据存储方面,美国比较先进的有EMC公司。而IBM则是通过整合大数据的信息和应用,给企业提供“硬件+软件+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的,技术实力很强大。还有像亚马逊拥有大量的用户信息和交易数据,对用户信息的大数据分析,解决自己公司的精准营销和个性化广告推介等问题。而脸书则拥有大量的用户信息以及用户之间的网络状关系信息。比如脸书把大量的用户和气好友按照各个纬度进行细分,然后进行精准化的营销,前景远大。
中国新闻周刊:5年后,全世界最有名的大数据公司里,会不会有来自中国的公司呢?
姜奇平:我想,这些技术鸿沟并非没有赶超的可能性,中国公司在某些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比如阿里巴巴,现在掌握了大量交易信息,交易信息比搜索信息复杂同时含金量也更高,整体上的数据量可能比谷歌更丰富。阿里巴巴大数据战略方向清晰但是现在阿里巴巴要提高加工能力,比如如何用数据战略真正落实小而美战略,小前端、大平台、富生态如何实现。数据是很有价值的富矿,但是如果放在那里没有充分开采,就很浪费。
百度跟谷歌相比,是负担小,未来大数据的重要方向是移动互联网。现在谷歌有安卓系统,但是这块未来可能是个鸡肋,因为这块未来和大数据的分布式计算要求难兼容。百度没这个包袱,而且百度现在也在和移动开发者合作。
腾讯呢,现在有杀手级产品微信、QQ,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这些产品能完整掌握互联网用户的生活轨迹。不用愁腾讯怎么赚钱。
为什么说腾讯百度等可能超越谷歌?谷歌等互联网的模式是水库模式,等到了建立在分布式计算基础上的智能网络时代,水库塌陷了,是一个个水坑了。而腾讯的微信,底层架构技术很好,能够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分布式计算的要求。
中国新闻周刊:在大数据领域,未来是大公司有机会还是小公司有机会?
姜奇平:大公司小公司都有机会。很多创业公司也有机会,大数据行业应该有这样的传奇,一个年轻人现在进入行业,未来成为首富,这并非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大数据是基于开源软件的,代码是公开的,你可以去看,而且数据的获取没有很高的门槛。年轻人缺的是资金,但是现在数据就在那里,就相当于工厂给你建好了,就看你能不能生产出好的有创意的有价值的数据产品了。